光绪八年(1882年)米市自镇江七浩口移至芜湖,“堆则如山,出则如江”的规模使得砻坊业得到迅速发展,诞生了——大砻坊。
这里曾是芜湖著名的“十里长街”,也是米市的集散地,作为物流的枢纽中心,大砻坊也曾名噪一时。后来经过时代的变迁,大砻坊也渐渐落寞了。而如今,这里换新颜了!经过设计师们的改造,这里变身成了创意产业园,充满了文艺味!
光绪八年(1882)无为知州章维藩,晚年自号清芬主人,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山西太原。以处事为正,为乡老所称赞。其在任六年,因与朝廷政见不合,被贬为宣城知县。后辞官到芜湖定居。 1890年,章维藩集股银五万两,择金马山外袁泽桥为厂址,筹建益新面粉公司。
1890年,章维藩从国外进口钢磨,延聘外籍技师指导,建成了安徽省较早使用机器生产的面粉公司。由于益新面粉公司从西方进口机器进行生产,因此生产效率远较附近人工磨坊要高,获利甚厚,第一年获利达万元,第二年获利约2万元。益新面粉公司生产的面粉畅销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还对外出口,其价格较上海面粉、外洋进口面粉要便宜。1897年,一场大火烧掉了益新面粉厂,章维藩又通过家人捐助,以及向时任清王朝两广总督借款10万两白银,又把益新面粉厂重建起来。生意同样红火。
1906年以后,益新面粉公司安装新进口的机器,生产更上一层楼。益新面粉公司生产的“飞鹰”牌商标面粉,曾经被誉为全国头牌面粉。
建国前夕,芜湖城只有明远电厂、裕中纱厂及益新面粉厂,号称“两个半烟囱”的工业。在当时,国内面粉厂只有天津贻来牟、芜湖益新、上海阜丰以及英商在上海经营的增裕四家。
围绕着益新面粉厂,大砻坊成为芜湖的工业基地。火柴厂、变压器厂、永康食品厂、搪瓷厂、汽配厂、铝制品厂、缝纫机厂、制动阀厂、塑料一厂、味精厂……如今,有的企业已经不复存在,有的已经搬迁,唯有益新面粉厂的厂房,依然如故。
解放后,中国粮食公司皖南分公司收购益新面粉公司,从此产权为全民所有,厂名为中国粮食公司皖南分公司制粉碾米厂。飞鹰牌面粉一直生产到解放后,直至演变成后来的芜湖面粉厂。
2013年一月十日安徽恒明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与芜湖市镜湖区政府签订原益新公司旧址的租赁协议,二零一三年一月成立安徽砻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大砻坊园区的融资、建设、招商、运营等工作。
如今,益新面粉厂的厂房经过翻修维护,已然华丽转身蜕变成为现在的大砻坊77号产业园。在很多老芜湖人的心目中,益新面粉厂不仅代表着属于芜湖的辉煌工业时代,也留藏着很多久远的城市记忆……岁月无声,记忆有痕。这是芜湖工业的过去,更是芜湖城市的记忆。
总之,大砻坊——源于1890年木制结构厂房古街区,位于芜湖市弋江南路与青弋江袁泽桥交叉口,交通便利,临江幽静,园区占地2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它以国内仅存较早的131年历史机制粮食加工厂房(芜湖益新面粉厂)为基础,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提升大砻坊的原有功能,将历史记忆与城市文化、传统工业与新兴产业有机融合,打造集工业设计、智能制造及生物医药、“互联网+”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每当阳光洒在青弋江水面上,那泛起的无数道流彩溢光的碎银子,都会让很多老芜湖市民心中,产生一份对美好的憧憬与想象。青弋江畔到处盛开着金黄色的笑脸,光影中一条条满载稻谷的货船由青弋江顺流而下,如一段段跳动的五线谱,如奔跑的音乐似乎在颂扬着劳动者最美的赞歌。船夫们把船只汇聚停靠在卸货码头,脸上流淌着快乐,忙前忙后地等待厂家来过磅。这样的场景让人心温暖,一幅鱼米之乡精致的画面如精美的清明上河图在那个时代久久定格。
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追忆这古老的建筑,期待大砻坊的繁荣昌盛!